准入坚冰已破 土洋势力竞技水务市场
发布时间: 2006-06-27 00:00:00 作者:李银 来源: 本站 浏览次数:
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正式宣布,中国将从今年开始对各类资本全面开放公用事业行业。由此,中外水务较量的序幕拉开。
1吨水有多贵?这是民生话题,也是一个资本话题。
原水不过1元多1吨,这1吨水到消费者手里能有多贵?深圳水务集团方面于9月24日正式提出提高水价的申请。如果在听证会上获通过,深圳居民今后每人每月就要多支付12.5元的水费。对比可见,北京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已经提高至2.9元1吨了,其中包括自来水价和水资源费2.3元,污水处理费0.6元。但水费支出已然从生活中的一道算术题,过渡成中国水务改革波澜起伏的一个暗号。
水价还将继续上涨
据说,在听证会上,深圳水价提升这个焦点问题得到的理解与抱怨一样多。记者了解到,供水价格的调整可能还将继续,继去年国家计委、建设部等部委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》后,2003年年底以前全国所有城市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。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发布的《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》将在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。该办法实施后,水利工程供水将纳入商品价格范畴进行管理,不再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。专家们预计,这将会进一步推动水价上涨。
长期以来,供水产业一直由政府建,政府管,政府负责运营,政府也往往将水价看成"公益福利型"收费。但事实上,近年来,提升水价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应该不算新鲜事儿了。在某些地方,频繁的涨价已使不少居民满腹牢骚。
但同样不好过的还有水务企业。有知情人士透露,根据广东省物价局规定,从2003年1月18日起,东深一期、二期和三期的低价原水均要往上调。如果水价不涨,原水涨价将造成深圳水务集团2003年的每吨原水成本预计将增加0.14元,增长近20%。对企业经营而言,水价上涨几乎是不可不为的。开放了水务市场,水价上涨几乎也是必然。
本土水企迅速壮大
水务市场的放开程度逐日加大,尤其在中国政府鼓励民资进入公用事业领域的时候,本土水务企业也在慢慢成长起来,已与早进入中国十余年的国外水务巨头形成对峙之势。
洋水务巨头之一威立雅(原名威望迪)去年曾以超过竞标报价两倍的价格取得了上海浦东水厂50%的股权,今年9月又在深圳水务招标中初战告捷。但是由于公司当前承受着巨额债务,以及安然、威望迪丑闻的拖累,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已表示会放弃进一步扩大业务量的设想;苏伊士昂帝欧等几大水务巨头的战线都在收缩。
相比之下,本土水务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向上蹿升。9月28日,上海阳晨股份投资有限公司占90%股份、上海市城市排水市南运营有限公司占10%股份的阳晨排水运营公司正式挂牌,它将担当起日处理申城南部地区近20万吨污水的重任。这也是上海第一家由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排水运营有限公司。
今年投入正式运行的番禺前锋净水厂经过国际公开招标,将交由深圳市水务(集团)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、市场化、社会化管理和运营,有关协议日前已在广州市番禺区签署。
更早一点,8月2日,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水务公司----京城水务公司挂牌成立,首创股份(600008)凭借高碑店一期和10亿元的资金获得了京城水务49%的股份。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意气风发地说,他们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大的水务公司。
在偏远一点的地方,如内蒙古托克托县,一项耗资近6000万元的自来水工程项目,正由当地一家民营企业----内蒙古元和集团承办。当地的政府官员称,这体现了当地政府对民间投资政策的开放程度。
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已正式宣布,中国将从今年开始对各类资本全面开放公用事业行业。对本土企业而言,坚冰已破。
土洋水务势力不平衡
中国民间资本对公用事业投资仍不足,中外水务较量的序幕才刚拉开。高中如是说。高中曾任职于苏伊士昂帝欧水务集团中国首席代表,在该公司撤离北京后,他转而为拉动中国民营水务公司与洋水务的合作而努力。
对中国水务问题,高中可说是首屈一指的"行家"。他指出,基于科技、信息来源、资金、管理和法律认识上的不对称,目前中外水务公司势力并不平衡。
据悉,目前外资水务仍在不断向中国政府要求延长特许经营年限,提出由30年延长到50年;而高中告诉记者,出于"水安全"的考虑,国外许多特许经营项目时限已经由70年缩短到30年了。但是上海等城市已经接受了洋水务的申请。这是我国官员在法律上认识不足的事例之一。
从管理角度看,国内水务公司缺乏高端的管理体系,效率低下所造成竞争上的差距已不少见。信息的不对称也让中外水务各显神通,与当地政府拉关系成了获取第一手水务市场信息的要件。
水价掣肘民资进入
高中表示,更难应付的是政策、资金管理、风险这三座横亘在每一家水务公司面前的大山。
有证券界人士分析指出,水价的不确定性、多头管理等使得水务公司的运作面临困难。现在的上市水务公司,主业盈利能力并不都是很强的,其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执行变相补贴政策以及关联交易定价,如果离开政策支持,其业绩将折损一半。
水价问题几乎是投资方与地方政府谈判的关键。尽管原国家计委、财政部、建设部、水利部、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制定的《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》已经出台,对供水企业的利润率及水价计算都有明确规定,地方政府出于稳定考虑,对提价也很慎重,但提价已经势在必行。
高中则认为,中国目前的水价确实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这个市场的价值。这是其丧失对民营企业吸引力的原因。但是因水价提升关乎人们生计,在这方面必须慎重行事。
洋水务积极寻求合作
外资进入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滞过。德国最大的水务公司柏林水务便于9月25日在北京与山东省济南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迈出了该公司进军中国水务市场的关键性一步。9月23日,英国环境部长艾利特·莫力也率领着11家水务公司访华寻求合作。
本土水务公司不甘示弱,在沪深股市屡创佳绩。来自首创股份、创业环保2002年年报显示,其每股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1.48%和16.49%。一时间,上市公司投资水务的热潮风起云涌。除原水股份(600649)、武汉控股(600168)、南海发展(600323)、钱江水利、创业环保等5家主业为水务的上市公司外,今年以来,以巨资投资水务的上市公司就有首创股份、苏州高新、重庆实业、天津泰达、海鸟发展等近10家,仅首创股份便投资20亿元之巨,不少公司则是大规模变更募集资金进军水务。
合作应该是一条双赢之道。和英国环境部长一样,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认为"中英两国在水务方面有巨大合作空间"。
点击展开